有關海島的故事很多,大連的每一個海島也都或多或少的有著自己的一些特色,以往閉塞的小島,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,信息的大門也在逐漸打開。石城島,黃海的一座“大島”,不僅景色秀美,同樣也有著自己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。下面這篇文章是來自(天南地北莊河人 作者群英),以圖文并茂的方式,介紹了石城島正月十三慶海神娘娘放海燈的習俗。
祭拜海神娘娘是莊河人春節的傳統習俗,莊河伴海而生,大海給予莊河人民無盡的財富和營養,特別是古時候,生產力低下,人們主要靠出海捕魚為生,大海就如同人們的衣食父母般重要,所以早在上千年以前,人們就形成了在春節祭祀海神娘娘的習俗,祈求海神娘的保佑漁民一年平安。相傳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生日,莊河地區海島及沿海漁戶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,海上的漁船、桅桿上彩旗飄飄,舵樓上必須貼上對聯。
從凌晨開始,家家戶戶都會拿著鞭炮、貢品來到海神娘娘廟進行祭拜、許愿,給海神娘娘塑像磕頭、上香、燒紙,然后放煙花炮竹,吃餃子,祈求海神娘娘明燈指引,保佑出海漁人平安歸來。而祭拜之后周邊部分地區漁民還會進行放海燈的民間祭祀活動,莊河王家島,石城島等,是放海燈活動比較有代表性的地區,人們從正月初十就開始張羅制作海燈(最開始的海燈形狀是三角形的,現在的基本都是船形),大部分都是人們自己手工自制,形狀各異,形態逼真,到正月十三晚上,大家就會拿著自己做的海燈,船上有放供品的,有放寫著自己心愿小紙條的,點上海燈,親自放手帶著自己美好祝愿的海燈(現在放海燈已經不光光是祈求海神娘娘的保佑,很多的人也會將自己的心愿乘著海燈送到海神娘娘那里,祈求愿望能夠實現)。
讓我們一起走進石城島,看他們今年如何給娘娘過生日!
每年剛進臘月,遼寧大連石城島的家家戶戶就開始忙“年”啦!他們這個“年”不是咱們的春節,而是海島漁民特有的心里看得比春節還要重要的海神娘娘節。忙“海神娘娘節”,最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趕制海燈。
民間有個傳說,有一年東海龍王巡海時,小女兒六姐聽到漁家小伙姚山在海邊唱歌,動聽的漁歌深深吸引了六姐。得知姚山靠打魚為生,日子貧苦,六姐暗中幫助他。最后,兩人結成夫妻,生了個兒子叫姚園。一次,姚山在出海打魚時突遇狂風惡浪,正在無法辨別方向時,發現船頭桅桿上方出現一盞紅燈,跟隨紅燈的指引,安然回到岸邊,而那盞紅燈就是六姐的化身。在漫長的歲月里,六姐依靠紅燈無數次地救回姚山和諸多漁民的生命,大家將她尊為海神娘娘。姚園長大后,考中狀元。為了紀念母親,沿海修建了許多海神娘娘廟。后來,遠古漁民為祈求平安,流傳下拜祭“海神娘娘”的民間習俗。
在石城島,做海燈,放海燈,那是有一整套的規矩的。如果不是特別復雜,普通的海燈一般從每年的正月初十左右開始扎制。海島居民會以家庭為單位,全家老小,圍坐在炕上,把玉米稈串在一起,按船的結構扎出大大小小的框架;孩子們舉著貼完彩紙的小船燈,開心的笑著、鬧著,看著大人們扎制海燈。
據村民們講,家里的孩子長到10歲以上,大人們便會每年給他們制作一個海燈,這個海燈要孩子們自己放,以便祈求身體健康。
從正月十三凌晨起,就有人開始燃放鞭炮。早晨,漁民以家庭為單位,大人小孩,三五成群,到海神娘娘廟祭拜許愿、祈禱。晚上吃過“上船餃子”,待天放黑后,便三五成群,拿著扎制的海燈、竹竿、貢品、鞭炮到海邊,根據當晚風向選擇放海燈方向,把海燈放到海邊時,用竹竿把海燈推向深水,順風飄向遠海,這時岸上鞭炮齊鳴,祭拜活動開始,把放海燈這一習俗推向高潮。
正月十三放海燈祭拜海神,在莊河已有400多年的歷史。隨著海島人傳統生產方式的改變,漁民們逐漸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。他們通過建育苗室、加工廠,養殖扇貝、貽貝、牡蠣、赤貝、雜色蛤、海參等優質海產品實現致富。從而,放海燈也演化成一種民俗娛樂活動。為更好地傳承這項文化遺產,近些年來,石城鄉黨委政府通過進一步整理本地區放海燈的詳細資料,建立健全資料檔案,對扎制海燈老藝人登記造冊,組織培養當地人才進行繼承發展。
目前,莊河放海燈民俗已被列入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石城島民俗——正月十三慶海神娘娘生辰